不降价就下架!医用耗材价格大整治,全国都在动真格
来源:械友医疗(2025年07月24日)最近医疗圈有个大动作—— 全国好多省份都开始对医用耗材的价格下手了,简单说就是:你这东西要是不降到全国最低价,那就别在我这儿卖了!这波操作直接让整个医用耗材市场变天了。
多地出手超硬核,不降价就给你下架
今年2月,黑龙江发了个通知,意思特简单:所有在黑龙江挂网销售的医用耗材,价格必须是全国最低。要是企业不在3月20日前把价格调成全国最低,那对不起,直接暂停挂网,还得记上信用污点。
这可不是黑龙江独一份,现在全国各省的医用耗材采购平台,都在搞这种大整治。新疆、河北、湖北、陕西、四川、内蒙古这些地方,全都盯着耗材价格不放。
以前吧,各省的采购系统不互通,查价格特别麻烦。企业在别的省卖得更便宜了,全靠自己主动上报,这就给了一些企业钻空子的机会,要么瞒报要么虚报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新的采购平台越来越完善,各地查价格比对速度快得很。
就说去年12月,山东一下子就把23910款没及时降价的产品给下架了,涉及骨科、体外诊断试剂、外科这些领域,而且这些产品两年内都不能再申请进山东市场。今年1月,湖北更猛,直接清退了10万多个耗材产品,像冠脉扩张球囊、一次性输液器这些常用的都在里面,整个行业都被震到了。
全国比价成常态,批量采购接着压价
之所以这么严管耗材价格,是因为国家医保局一直在扩大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范围,这直接让耗材价格越来越低。
2024 年堪称耗材集采大年,除了第五次国家层面的耗材采购,还有七大耗材全国联合采购项目,这些在 2025 年都陆续落地了。从3月开始,全国好多地方都开始用集采中选的耗材,像人工耳蜗、超声刀头这些,价格降得那叫一个狠。
人工耳蜗一套从20万降到5万,外周血管支架最低才2000块,乳房旋切针从均价3000元压到821元。这不仅说明集采让价格触底了,更意味着耗材想靠高价赚暴利的时代彻底结束了。
这么一来,那些规模小、成本控制不住的中小企业可就难了,降价吧就得亏损,不少骨科、心血管类的耗材因为扛不住成本,只能退出市场。不过对这些企业来说,退出可能也不是坏事,能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到卖得好的产品上,升级性能、维护渠道。
有创新的企业笑到最后,竞争逻辑变了
在现在这个价格大环境下,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慢慢凸显出来了。平安证券就说,那些市场竞争格局好、国产化率低、对创新要求高、产品种类多的领域,就算搞集采,价格受的影响可能也比较小。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,第七批集采平均降价62%,但头部企业靠智能化改造,反而让毛利率涨了。这说明耗材市场的竞争逻辑已经不一样了。
之前大规模的耗材集采里,价格联动的要求都写在采购文件里了。国家医保局也说了,正在推进整改那些药品耗材成本和售价差太大的问题,还在规范不同省份之间价格不公平、有歧视性高价的问题。
以前吧,因为耗材种类太多、编码不统一、各省信息不互通,监管价格特别难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医保编码统一了,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子系统也建起来了,这些问题都解决了。
去年9月,国家医保局就说了,要通过改造技术平台、加强各省协同,实现挂网事项全国联审通办。简单说就是:企业在一个地方提交产品和价格信息,一次提交、一个省审核,全国都能用;第一个审核的省份办完挂网,到其他省份就不用再审核相同信息了;还建了医药产品挂网价格数据库,实时更新各省价格。
现在各地的招采子系统都上线了,挂网工作能联动起来,各省的价格信息也能共享比对,这对查集采价格太有用了。
价格治理管到医院,还和信用挂钩
耗材价格治理还延伸到医院了。湖南省医保局就说,招采管理系统会定期收集全国各省的耗材挂网价格,分析比对挂网产品的价格,进行提示和调控;还会分析公立医院采购的品种、数量、价格,对采购价格进行提示、预警和调控。
值得注意的是,耗材产品被下架还和企业信用评价绑在一起。国家医保局说了,要把信用评价和价格治理结合起来,一个省查出某个产品价格虚高,得赶紧通知其他省注意。
现在,低价联动模式已经成了各大集采的标配,“一个省砍下来的价,全国都能用”,这让全国医用耗材市场越来越统一规范。以后,医用耗材市场会在更规范、更透明的环境里发展,真正让医疗科技给老百姓带来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