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界的上甘岭战役,全球首台相控阵CT,被中国生产出来了
来源:今日头条(2025年09月08日)医疗界的上甘岭战役来了。
根据新华社8月份报道,中国成功自主研发全球首台相控阵CT,并且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入临床试用阶段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相控阵CT的出现,可以说彻底颠覆了CT技术。
我们传统的CT是机械旋转,人躺上去以后,绑定了X射线源和探测器的扫描架绕着人体高速旋转,它的出片速度就取决于能够转多快,但是如果太快了机器又会散架,而且惯性也很大。因此,传统CT扫描机的弱点非常明显,再加上不断旋转,导致它没有办法获取动态图像,还会有重影的缺点。
如果想要获取心肺等运动器官的图像,就需要大幅提高旋转次数,这样一来,不仅出片慢,辐射剂量也会跟着增加。
更关键的是,因为传统CT发展这么多年,早就到了物理极限了。因此欧美各国,都在探索全新的扫描技术用来取代传统CT。
但让欧美没想到的是,这个难题竟然被中国率先解决了。
严格来说:中国独创的相控阵CT并不是真的用上了相控阵雷达,而是借鉴了相控阵技术原理,将机械扫描替换成电子扫描。
别小看这个小小改变,它直接颠覆了原来的扫描方式。
首先就是快,相控阵CT是把24个射线源均匀排列在CT机内,对应地安装了64个探测器。每当一个射线源亮起,负责的探测器就立刻拍照接收信号。因此,它的速度取决于电流的速度,自然要比机械旋转更快。
但是如果只是快的话,还不足以颠覆传统CT,更重要的是精准。
传统CT机械旋转扫描的方式没办法看到人类活体的次级肺小叶,这是人体肺部器官中最小的功能区,大概2毫米左右。
因此要想判断肺部结节是良性或恶性,还需要进行其他的检查来判定,费力又费钱。但是相控阵CT就能够看得到,甚至它还可以动态呈现心脏结构的运动变化,并且通过动态调节电流,实现对特定器官定向输出X射线,这样一来出片就清晰许多。
可以说,相控阵CT的出现,颠覆了传统CT机模式,首先冲击的就是全球CT机价格和标准。
以前飞利浦、西门子、通用电气长期控制全球高端医疗设备市场,以2023年为例,中国采购CT机2434台,这三家占比就达到了58%。没有竞争对手就随意定价,连设备故障后的维修费、配件费都高得离谱。
比如广东湛江有一家医院的CT一直出现事故,5年坏了3次,维修费用高达130万元,要知道,这一台CT机也不过250万元,单单维修费都超过二分之一了。
是不是很离谱?这种情况不仅在CT设备上,各大医疗设备都是如此。
中国企业也一直在试图打破医疗设备的垄断,国产化率不断提高,甚至研发出高端医疗设备,用来反攻欧美品牌,远销海外。
但是由于CT机的技术难度高,再加上欧美巨头长期垄断CT机高端市场和技术专利,中国在CT机的话语权上还是被欧美巨头垄断的。
而中国相控阵CT的出现,就是一次医疗界的上甘岭,意味着CT市场要重新洗牌了,因为相控阵CT的所有硬件系统全都是中国自研的,毕竟技术原理不同,那么无论是X射线源还是探测器肯定要重新创造。
而且要想看清人体内部的组织,还需要软件算法的配合,这些都是我们的独家专利。专利多了,CT机的标准也得重新制定了,如果能顺利抢下标准制定权,那么未来全球CT机的市场,中国再也不是旁观者,而是引领者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相控阵CT的诞生,就是让中国赢得了主导未来CT技术发展的入场券,中国患者CT扫描费用也有望下降,最终医院和患者都是受益者。
果然,国产才是最大的保护神,希望这类产品越多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