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RG改革下的生死时针:救命药被砍,医院赔钱,患者等不起?
来源:今日头条(2025年09月15日)最近新闻里说北京有个五十三岁的病人,做了肝囊肿手术后感染加重,医生说得用原研的美罗培南才能救,可医院因为医保控费,每一步都要审批,等了六天才批下来,人已经多器官衰竭,走了,这事让我开始想,DRG改革到底怎么回事,救命的药怎么就成了医院和患者都躲不开的难题。
DRG就是医保给医院定个总费用,比如治肝囊肿感染最多给46万,超了就得医院自己扛,用贵的原研药不划算,很多医院就换便宜的仿制药,美罗培南原研一支300块,仿制的只要100块,医院自然选便宜的,可有些仿制药效果没那么稳,像优甲乐治甲减,医生都说原研更可靠,但医保报销时不管哪一种都算同一类,医院只能挑最便宜的用。
最要命的是审批流程,医院现在得压成本,用贵药就得写报告,找科主任签字,再过医保办审核,遇上节假日等审批的时间比治疗窗口还长,那个肝囊肿患者病情发展快,清明假期拖了六天才用药,这时间差真要了命。
这种问题全国都不少见,去年一家跨国药企的心血管药因为太贵没进集采,销量一下少了三个亿,生产线直接停了,可有些地方开始改规则,比如福建三明把感染病分得更细,用原研药的病人能多报百分之十五,医院亏的钱就少了不少,日本更早这么干,他们根据实际用药情况调费用,医院用好药也不怕赔钱。
现在买医保的人得自己想办法,听说有些中高端医疗险能cover特需部的药,或者加个药诊卡,就能在院外买到进口药,我想到楼下药店那个大爷,化疗时靠这个配靶向药,光靠医保根本不够,虽然多花点钱,但总比等不起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