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地启动2026年居民医保参保征缴工作,及时参保可享受当年财政补助
来源:中国医疗保障(2025年09月09日)全民参保是医保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、全局性工作。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,一直高度重视全民参保工作,通过完善政策,优化服务,打通系统,夯实责任,持续推进参保扩面提质。近期,全国多地医保部门陆续启动2026年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征缴工作。
2026年居民医保参保征缴工作开启
2026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工作已在全国多地陆续启动,截至2025年9月,浙江温州市、辽宁锦州市等地已率先发布缴费相关通知,明确个人缴费标准与待遇调整方案。
今年的居民医保延续实行“财政补助为主,个人缴费为辅”的筹资模式,在保持制度可持续性的同时,进一步加大了财政补贴力度。筹资标准为1100元/人,其中财政补助700元(占63.6%),个人缴费400元(占36.4%),财政投入仍是主要来源。2007—2025年,财政补助从40元增至700元,个人缴费从10元增至400元,财政补助总额及年均增长始终高于个人缴费,这也体现了政府对民生保障的持续投入。
此外值得关注的是,多地医保部门在大学生群体上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,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医疗保障。比如,辽宁省锦州市各类高校就读的全日制本科生、专科生及研究生,无论户籍是否在锦州,均可参加本市大学生居民医保。这一政策打破了户籍限制,让异地求学的学子也能享受到同等的医疗保障。大连市则明确大学生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400元,集中缴费期为2025年8月20日至12月25日,为在校生提供了清晰的参保指引。
湖南省今年出台的政策也优化了高校大学生的待遇享受期。包括本科、专科、职校等新入学的大中专学生,入学当年已参加户籍地或常住地居民医保,并在开学时,在学校所在地参加次年居民医保的,医保待遇享受期为缴费当年9月1日至次年12月31日,待遇期长达15个月。也就是说,普通居民医保一般都是“今年交钱,明年享受”,相关学生只要符合条件,今年9月就能享受医保待遇,不用等到明年。
对于特殊困难群体,各地普遍实施了分类资助参保政策。对于特困人员、孤儿等困难群体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资助,个人无需承担任何费用即可参保。低保对象则普遍享受定额资助,个人仅需缴纳少量费用。此外,对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,也给予一定期限的定额资助,有效防止因病返贫。
据国家医保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,“十四五”以来,各地通过医疗救助渠道资助了3.5亿人次困难群众参保,累计支出了722.9亿元,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始终稳定在99%以上,及时将困难群众纳入了医疗保障与救助的范围。
服务升级,让参保更便捷更贴心
在参保流程和缴费方式上,各地医保部门做足功课,力求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,已成为参保工作的标配。
线下办理渠道保持畅通。参保群众可持身份证、户口本到户籍所在地社区办理参保登记;对于外地户籍人员,只需提供有效居住证即可同等享受参保服务。这种包容性的政策设计,适应了人口流动频繁的现状,让新市民也能便捷地获得医疗保障。
线上服务则更加智能便捷。例如,威海的参保群众可通过微信、支付宝“威海医保”小程序等平台,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参保登记。对于新生儿参保,家长可以在“亲友代办专区”代为办理,省去了奔波之苦。缴费渠道同样丰富多样:如在山东群众可以通过微信、支付宝搜索“山东税务社保费缴纳”小程序完成缴费;湖南省居民则习惯使用“湘税社保”小程序;广西的参保群众可通过“广西税务12366”完成缴费等。
线下缴费渠道同样完善。参保群众可持身份证、社保卡到税务办税服务厅、银行网点柜台办理缴费。不少地方支持多家银行网点缴费,将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。这种多渠道、全方位的服务网络,大大提高了参保的便利性,特别是对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老年人群体格外友好。
创新实践,各地亮出“特色牌”
在这几年推进全民参保的过程中,各地医保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做法,形成了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简化特慢病申报流程,推行“线上申请+村级代办”模式,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参保群众可通过手机上传资料申请慢性病待遇,由村医或村干部协助完成系统录入和材料初审,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群众办事难问题。同时,该县构建“基本医保+大病保险+医疗救助”三重防护网,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保障,确保其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稳定在80%以上。
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注重提升经办服务能力,通过“实例+政策”双驱动方式开展医保经办人员技能比武培训,使工作人员既熟悉政策条文,又掌握实操技巧,全面提升服务标准化、规范化水平。在宣传方面,该区组织“医保政策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企业”系列活动,结合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形式,推动医保政策家喻户晓、深入人心。
山东省威海市推出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为近亲属缴纳居民医保费的“家庭共济缴费”功能,职工医保参保人可将个人账户结余资金绑定配偶、父母、子女,直接用于代缴城乡居民医保费用,实现家庭成员间的医保资源互助共享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,也增强了家庭互助共济的功能。
此外,浙江省推行“出生一件事”联办服务,新生儿出生后,家长在医院即可“一站式”完成户口登记、医保参保、社保卡申领等事项,实现“出生即参保”,有效避免因延迟参保导致的医疗费用无法报销问题。
政策新变化,保障网越织越密
2026年度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在筹资水平、待遇保障、管理服务等方面持续优化,进一步提升了制度的公平性与可及性。
一是待遇水平稳步提升。在财政持续加大投入背景下,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70%左右,部分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,引导群众就近就医。门诊保障能力不断增强,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纳入门诊用药保障范围,年度支付限额普遍提高,有效减轻慢病患者长期用药负担。
二是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。截至2025年6月,有2.53亿人参加生育保险,基金累计支出4383亿元,享受待遇9614.32万人次。国家医保部门也将加快新生儿护理、分娩镇痛等价格项目立项,促进儿科、产科优化服务,积极推动目录内生育医疗费用全报销。
三是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惠及更多患者。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持续扩容,目前,国家基本医保目录已经累计新增835种药品,其中大部分是近年来新上市、临床价值高的药品,涵盖肿瘤、慢性病、罕见病、儿童用药等多个领域。截至2024年底,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受益8.85亿人次,累计为患者减负超9300亿元。而日前2025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,新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,推动更多创新药进商保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用药需求。
四是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不断扩大。据介绍,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.6亿人次,累计减少参保群众垫资5900亿元。而随着跨省异地就医政策持续完善,大学生群体异地求学、农民工外出务工、老年人异地养老等人群的就医便利性将大幅提升。
五是参保与公共服务进一步融合。多地探索将医保参保与入学、落户、居住证办理等公共服务事项联动管理。例如,部分地区规定,非本地户籍人员子女入学需提供父母一方的医保参保凭证;高校新生报到时需查验医保参保情况,推动“应保尽保”。
全民参保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,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。随着2026年参保工作的深入推进,这张保障网将越织越密,为14亿中国人提供更有温度的生命保障。
笔者在此呼吁广大群众在集中缴费期内(多为2025年9月1日至12月31日)及时参保,确保2026年全年医疗保障不间断。切勿因一时疏忽错过缴费期,以免影响来年就医报销权益。早参保、早安心,为自己和家人撑起一份坚实的健康保障。